院长故事
齐林大夫二三事 ——记北京燕化医院副院长齐林
故事一、诡异的降钙素
九十年代末的一天,齐林在门诊接诊了一位腹泻的老年妇女,她颈前有一个包块,之前曾因频繁腹泻就诊消化科:查甲功正常,排除甲亢;做肠镜发现肠息肉,电切后,腹泻依然没有好转。
详细了解发病情况和诊疗经过后,齐林发现,老人脸颊发红,结合腹泻症状,他想起了甲状腺髓样癌分泌的“降钙素”可能引起脸红和腹泻。
降钙素是非常冷僻的医学知识,原来只在大学课本里有介绍,几乎没有实际患病的病例报道,医院当时不具备检测降钙素的条件。
于是,齐林便动员患者到协和医院化验降钙素。结果,诊断和他预期的一模一样。
故事二、是谁绑架了血压
又一次,齐林在门诊接诊了一位超重的中年男性患者,他罹患高血压病已有数年,经人推荐来找齐林医生就诊。
经了解病史,令人吃惊的是,患者目前服用的降压药居然有五种之多,而且两三种都是最大剂量,血压依然控制很差。
查阅既往检查记录,发现血钾偏低,遂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疑入院。
齐林仔细研究患者的病情和指标之后,指导病房医生排查得到确诊,最终只服用两种降压药,而且是一般剂量,血压就得到了完美控制,血钾也逐渐恢复正常。
故事三、是1型糖尿病吗?
一次查房,齐林遇到一位二十出头的女患者,患糖尿病竟然有七八年了。
患者血糖控制很差住院,既往诊断,按1型糖尿病治疗,平时四针胰岛素,但是这个女孩偏瘦,平时饮食、运动又很不注意,“仿佛”是1型糖尿病。
齐林仔细询问了患者的家族病史、发病时情形,便指导主管医师做相关检查,排除了以前1型糖尿病的诊断,改为睡前1针基础胰岛素,白天服用口服降糖药,治疗方案大大简化,依从性提高了,加上指导饮食运动,血糖随之控制,后续随访一直也控制良好。
故事四、失而复得的患者
这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女患者,因发现血糖高,最近来院就诊。齐林一看到她,就如获至宝。
原来,这位患者二十多年前曾在医院病房楼当电梯工。当时,齐林在电梯里第一次见到她,就感觉她的身体异乎寻常:
她的下巴棱角较粗,鼻梁宽大,手指关节较粗大。
齐林怀疑,她可能患有垂体生长激素瘤所致的“肢端肥大症”,但一时却不好意思和她提及。等到齐林鼓足勇气再找她谈时,她已经从医院辞职了,不知去向。
一晃,二十多年过去了,如今竟然再次相遇,欣喜之情油然而生。齐林的心情,就像自己丢失已久的宝贝失而复得一样。
齐林和她聊及当年的判断,结果一一得到验证。尽管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,家人和她自己并没有察觉到相貌和手脚的明显变形,但患者非常愿意配合,结果到燕化医院住院检查。
住院后,经过影像学和激素的检查测定,验证了齐林多年前的判断,由于颅内病变位置特殊,手术难度较大,后来在协和医院脑外科成功手术切除,出院后还特意把她的协和住院病历复印一份供参考。生长激素是升糖激素,因此她糖尿病是复合因素,既有家族遗传和年龄环境因素引起,同时也有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的附加因素,术后少量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更加简便易行。
故事五、糖尿病——1型?2型?
上世纪代九十年代末,齐林从资料上得知,一位以色列医生用胰岛素泵缓解了11例新发2型糖尿病的病情,于是,开始同步与国内的顶级业内专家开展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研究课题,最后顺利通过国内著名内分泌学专家评审,得到了高度赞扬。
尽管由于医院条件和研究设备水平所限,但该研究课题的思路与以色列医生和国内顶级专家完全一致,结果也非常相似。最后,成为中国近二十年最重要的糖尿病领域研究成果,写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,也印证了齐林和专家们开始研究课题时的大胆推测。
故事六、大讲堂与小夜校
在与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接触中,齐林发现:许多人的糖尿病知识相当匮乏,患病直至并发症才有所察觉,导致患者饱受并发症带来的身心之苦和经济压力。
齐林医生
早在90年代,国内的慢性病防治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时,齐林就力促医院内分泌科建立了“糖尿病健康教育大讲堂”,定期组织宣教工作,指导居民如何测血糖、打胰岛素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。
有时,齐林也会亲自下社区,给十里八乡的百姓授课。
齐林说:“我愿意给大家讲课,要说在学术领域有多大影响我不敢讲,但要说区域内服务层面影响最大的,我敢说我们做到了。给医生做培训、给患者做教育,我们做的这些是三甲医院无法媲美的。”
齐林医生在糖尿病患者夜校上
为了使这样的宣教活动覆盖更多人群、更多家庭,齐林开始组建“糖尿病小型夜校”,针对全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,培训一些糖尿病用药知识,包括如何合理用药、做健康操等,通过糖尿病夜校的宣教,全方位触及患者,特别是已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做到一对一追踪病情。
故事七、新媒体助力的故事
随着新媒体的出现,齐林看到了线上传播的优势,于是又注册了内分泌的公众号、建立患者微信群,着手做语音小课堂,忙得不亦乐乎。
从健康大讲堂到糖尿病夜校,再到微信群、内分泌科公众号,在齐林等人的努力下,在信息部门技术支持下,燕化医院在慢病宣教上已经做到了多元化。
但齐林的脚步还没有停下,接下来他又把方向瞄准了“互联网+”。借力“互联网+”做好患者院外管理工作。“通过凤凰云健康APP”管理院外的糖尿病患者,患者在家就可以管理他的血糖,在家测量血压、血糖、心率的数据直接传到医院健康管理平台,传到家庭医生APP端,家庭医生就可根据上传的数据进行干预并处理。
齐林有一个美好的愿望:未来的医生可以线上、线下诊疗并举,可以在线上开具常见病处方,完成复查、取药、支付全流程,而常见病、慢性病分级诊疗就是线上诊疗的突破口。
齐林站在医院管理者角度认为:在提高区域学科建设水平上,三级医院要承担更多职责。在齐林的带领下,内分泌科室人员定期到周边社区授课、病房带教、门诊查房,已经累计去了阎村中心,韩村河中心,中能建医院等地,学科能力建设辐射周边。
齐林常说:“高精尖技术能代表医学科研水平,但对于慢病这个庞大人群,他们更需要一种管理模式,一个更加优化的管理模式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益处。对于慢病,更多的药品治标不治本,改变不了患者意识。所以在慢病管理上技术层面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,医生、患者的素养提高。”他希望引领更多医生,去帮助更多患者,把慢病管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,让患者知道我们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
他认为,医生的职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,是需要奉献的职业,只有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,才能不负使命!
齐林 1964年5月生,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后,1987年分配到北京燕化医院工作,曾在国内内分泌专业殿堂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,在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和北医、301医院等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科主任参访学习班培训学习,先后任内分泌科主任、院长助理,现任副院长。
齐林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社区健康科普先进个人,2011年荣膺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全国十佳优秀内分泌医师,以及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、北京市糖协十佳糖尿病教员,也被推举全国级多家专业学会常委或委员、多家市级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、常委、委员。